注册 微信登录

国内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 国内资讯

万颗低轨“千帆”将组“G60星链” 首批组网星发射

  解放日报讯 据央视新闻报道,8月6日14时42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成功将千帆极轨01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此次任务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530次飞行。

万颗低轨“千帆”将组“G60星链” 首批组网星发射

上海牵头“G60星链”

  此次发射的千帆极轨01组卫星是我国低轨互联网“千帆星座”的首批组网星,标志着我国向全球卫星互联网领域迈出了重要一步。“千帆星座”也称“G60星链”,该项目由上海市松江区牵头,实施主体是上海垣信卫星。此次发射的18颗卫星是“千帆星座”的首批组网星。上海垣信卫星科技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陆犇透露,今年目标发射108颗卫星。

  低轨卫星是指在距离地球表面约160公里到2000公里之间轨道上运行的卫星。这些卫星因其较低的轨道高度,具有传输时延低、链路损耗低等特点,非常适合发展卫星互联网业务。“千帆星座”将采用多层多轨道,分阶段实施的星座设计。陆犇介绍,项目规划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发射1296颗卫星,具备全球互联的能力。之后,卫星高度从第一阶段的1000多公里降到300、500公里,具备提供手机直连、宽窄带物联网应用。

为什么要打造低轨卫星互联网?

万颗低轨“千帆”将组“G60星链” 首批组网星发射

  按照规划,到2030年底,“千帆星座”将打造超过1万颗的低轨宽频多媒体卫星组网。据介绍,“千帆星座”作为低轨宽带卫星互联网星座是面向普通大众通信需求建设的星座,能够提供大带宽、低时延、高质量、高安全性、全球覆盖的卫星互联网服务。

  目前传统的陆地移动通信服务仅覆盖了不足6%的地表面积,受固有特性限制,要实现陆地基站全面铺设成本过高,短期范围内基本只能保障城市覆盖,而低轨卫星星座可全球覆盖,实现对偏远区域、海洋等的网络补充。

无线电频率“先到先得”

  今年“千帆星座”计划发射超百颗,那么,为什么要进行如此密集的发射呢?

  专家表示,目前,在近地轨道上,空间资源非常有限,可以理解为先到先得。

  除了空间轨道资源,还有一个不可再生的重要资源,就是无线电频率资源。按照国际电信联盟的规定,频率归全人类所有,不属于任何一个组织或者个人,所有的卫星运营商想要在空间中使用某段频率,都需要向国际电信联盟提出申请。本着“先到先得”的原则,谁先提出申请,谁就享有这段频率的优先使用权。申请了频率和轨位以后,7年内必须发射第一颗星、9年内必须发射总数达到10%、12年内发射总数需要达到50%、14年内整个星座必须完成发射,所以这对整个星座部署的要求非常高。

  目前,全球对于低轨卫星的资源竞争非常激烈,美国、英国、加拿大、俄罗斯、德国、韩国等相继规划了宏大的低轨互联网卫星组网计划。

脉动产线支持批量发射

  千帆极轨01组卫星首次实现了我国平板式卫星一箭18星的堆叠发射。按照规划,2025年“千帆星座”将完成一期648颗卫星的部署,初步构建全球覆盖的卫星互联网系统。

短时间研发数量庞大的卫星,如何做到?

  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自主研发建成了智能化的生产线,实现了卫星“批量化”生产。据介绍,“千帆星座”一期卫星中,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承担了其中324颗卫星的研制任务。此次首批发射的18颗卫星也全部是由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研制的。

万颗低轨“千帆”将组“G60星链” 首批组网星发射

  “千帆星座”总设计师曹彩霞说,相较于传统卫星,“千帆星座”研制周期、发射周期都非常快。一般情况下,一颗卫星在发射前,从元器件采购、单机研制到整星生产大概需要3至5年的周期,而“千帆星座”卫星数量庞大,为加快研制效率,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自主研发打造了卫星智能制造平台,建立起模块化、标准化的卫星生产线。

万颗低轨“千帆”将组“G60星链” 首批组网星发射

  曹彩霞介绍,卫星从结构设计到单机的设计,采用了全数字化的方法;在生产环节,我们也采用数字化自动化测试的方法,单机过来以后,整星进入一个脉动产线,相当于是数字化方法控制的,研制效率就提高非常多。

  据介绍,目前该生产线已具备年产300颗以上卫星的能力,未来将可支持1箭36星发射,满足更大规模星座快速组网密集发射的需求。短期来看前端运载火箭技术及相关产业链有望率先受益,同时航天器领域的卫星生产制造环节将有望依托商业航天进程提速而加速放量,中长期维度随着技术设施的逐步完善,下游应用侧相关环节将迎来黄金发展阶段。

信息来源:上海市人民政府、央视新闻客户端


相关内容

文章评论

表情

共 0 条评论,查看全部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