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微信登录

国内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 国内资讯

“十五五”新材料产业发展规划(下)

五、重点任务与重大工程

1.突破重点应用领域急需的新材料

为对接国家重大战略,满足关键产业对高端材料的迫切需求,需整合产学研用资源,集中攻关一批制约产业升级的核心关键新材料,支撑相关领域技术创新与高质量发展。

航空航天领域因极端工况与高性能需求,材料标准严苛。航空发动机需新型高温合金:1100℃下持久强度≥120MPa,抗氧化性能较传统材料提升30%,以增强热效率与运行可靠性;飞行器结构需高性能碳纤维复合材料,纤维强度达7GPa、模量达350GPa,实现减重并提升有效载荷与续航里程。

新能源汽车产业升级依赖新材料突破。动力电池高镍三元正极材料需镍含量≥90%,能量密度达300Wh/kg,满足高续航需求;车身轻量化需研发屈服强度≥350MPa且冲压性能优良的铝合金板材,应用于车身及零部件制造,降重提能效、助力节能降耗。

电子信息领域技术迭代对材料要求更高。集成电路用12英寸超高纯硅片纯度需达11N(99.999999999%),适配先进制程;5G基站高性能射频前端材料需满足插损≤0.5dB、隔离度≥40dB,保障信号传输质量,支撑5G规模化应用。

专栏1:重点领域新材料攻坚专项行动

1)航空航天领域

高温合金材料:面向航空发动机热端部件需求,研发镍基单晶高温合金,在1200℃高温环境下,持久强度较传统材料提升20%,抗热腐蚀性能提高30%,保障发动机在极端工况下稳定运行。

高性能碳纤维复合材料:应用于飞行器机翼、机身等主承力结构件,拉伸强度提升20%,密度降低10%,在确保结构强度的同时实现轻量化设计,有效提升飞行器性能与燃油效率。

轻质高温结构陶瓷材料:重点开发碳化硅、氮化硅等陶瓷材料,用于航空发动机燃烧室、涡轮叶片等部件,可使部件重量降低15%,大幅提升发动机热效率,增强整体性能表现。

航空用SiC/SiC复合材料:材料密度控制在2.5-2.9g/cm³,室温拉伸强度≥250MPa,1300℃高温下拉伸强度≥200MPa;在1300℃、120MPa应力的氧气环境中热处理500小时后,强度保持率≥80%,凭借优异的耐高温、高强度特性,适配航空发动机高温部件与飞行器热防护系统。

高性能航空航天石墨密封材料及制品:具备卓越的密封性能、耐高温性与化学稳定性,可在高温、高压、高转速等恶劣环境下长期稳定工作,广泛应用于航空发动机、飞行器液压系统等关键部位,保障设备安全运行。

航天用高性能厚壁管材:抗拉强度≥510MPa,屈服强度≥420MPa,延伸率≥8%,残余应力<40MPa,超声波检测符合相关标准,兼具高强度、良好韧性与低残余应力优势,适用于航天推进剂输送管道等特殊需求,支撑航天任务顺利实施。


2)新能源汽车领域

高能量密度动力电池材料:研发镍含量≥95%的高镍三元正极材料与硅基负极材料,搭配高电压电解液,实现动力电池能量密度达350Wh/kg、循环寿命超2000次,显著提升新能源汽车续航里程与电池使用寿命。

汽车轻量化铝合金材料:将6系、7系铝合金应用于汽车车身及底盘,材料屈服强度达400MPa以上,延伸率≥12%,可实现汽车零部件减重20%-30%,有效降低整车重量,提升能源利用效率。

燃料电池关键材料:突破质子交换膜、催化剂、气体扩散层等核心技术,使燃料电池成本降低30%,耐久性提升至5000小时以上,推动燃料电池汽车商业化进程,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多元化发展。

半固态工艺镁合金:通过半固态工艺优化镁合金的强度、延伸率与耐腐蚀性能,为新能源汽车部件性能提升与轻量化提供新方案,助力降低整车能耗、提高续航能力。

3)电子信息领域

集成电路制造关键材料:实现12英寸超高纯硅片(纯度≥11N)国产化量产,开发193nm浸没式光刻胶及配套材料,光刻分辨率达28nm以下,满足集成电路高精度、高集成度发展需求,支撑产业自主可控;同步推进高纯试剂、电子气体、抛光材料、靶材、掩模板等关键材料研发;在先进封装领域,重点突破IC载板(需具备高精度布线能力)、电镀液、环氧塑封料(兼具绝缘、散热与机械保护功能)、电子胶粘剂、硅微粉、临时键合胶等材料,保障封装后芯片稳定运行。

新型显示材料:研发高性能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材料与量子点发光二极管(QLED)材料,其中OLED材料发光效率提高20%,QLED材料色彩纯度提升15%,为电子显示产品带来更优质视觉体验。

5G通信关键材料:将氮化镓(GaN)、碳化硅(SiC)等材料应用于5G基站射频前端,实现射频芯片高功率、高效率、低噪声性能,插损降低至0.3dB以下,增强通信信号质量与传输距离,保障5G网络高效稳定运行。

电子级超细高纯球形二氧化硅:具备高纯度、低杂质、优良球形度与分散性,广泛应用于集成电路封装、电子基板、电子陶瓷等领域,可提升电子器件性能稳定性、可靠性与散热能力,是电子信息产业核心基础材料。

4)生物医药领域

生物可降解医用材料:开发聚乳酸(PLA)、聚羟基脂肪酸酯(PHA)等材料,用于可吸收缝合线、组织工程支架、药物缓释载体,可精准控制降解速率与力学性能,适配不同医疗场景,减少患者二次手术痛苦,促进组织修复再生。

高性能医疗器械材料:将钛合金、钴铬合金、氧化锆陶瓷等应用于人工关节、心脏支架、牙科种植体,凭借优良生物相容性、耐腐蚀性与力学性能,延长医疗器械使用寿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诊断试剂关键材料:研发量子点、金纳米粒子、适配体等材料,用于体外诊断试剂,提升检测灵敏度、特异性与速度,实现疾病早期精准诊断,为及时治疗提供支撑。

含镁可降解高分子骨修复材料:采用三元成分组合设计与超低温3D打印工艺,攻克材料降解速率调控、力学性能匹配及成骨活性诱导难题,为临床骨缺损修复提供全新解决方案,填补国内镁基骨修复材料技术空白。

5)交通运输领域

轨道交通轻量化材料:将碳纤维复合材料、铝合金复合材料应用于轨道交通车辆车体、转向架,降低车辆自重15%-20%,提升列车运行速度与能源利用效率,同时具备良好防火、隔音性能,优化乘客乘坐体验。

汽车高性能轮胎材料:研发新型橡胶材料与增强纤维材料,用于汽车高性能轮胎,使耐磨性提高25%,抗湿滑性能提升15%,滚动阻力降低10%,在降低汽车油耗的同时保障行驶安全。

船舶用高性能防腐材料:开发高性能防腐涂料与金属涂层材料,用于船舶船体、甲板、设备,提升海洋环境下耐腐蚀性能,延长船舶使用寿命,降低维护成本30%以上,确保船舶长期安全运行。

空风装置用高性能管材:抗拉强度≥270MPa,屈服强度≥110MPa,延伸率≥12%,超声波检测符合A级标准,具备良好力学性能与质量稳定性,适用于轨道交通、汽车等交通工具通风系统,保障空气流通顺畅与设备正常运行。

6)能源电力领域

高效光伏电池材料:研发新型钙钛矿光伏电池材料、高效多结太阳能电池材料,其中钙钛矿光伏电池效率达28%以上,多结太阳能电池效率突破35%,降低光伏发电成本,推动太阳能广泛应用。

大容量储能电池材料:优化锂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液流电池的电极材料、电解液材料与隔膜材料,提升储能电池能量密度、充放电效率与循环寿命,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达300Wh/kg以上,循环寿命超3000次,满足能源存储与稳定供应需求。

电力传输用超导材料:突破高温超导带材大规模制备技术,应用于电力传输、储能、电机等领域,降低电力传输损耗20%-30%,提高电力系统稳定性与可靠性,促进能源高效利用。

大规格高性能铝合金储氢管材:抗拉强度≥310MPa,屈服强度≥264MPa,延伸率≥12%,超声波检测符合A级标准,循环打压次数满足相关要求,兼具良好力学性能与储氢性能,适用于氢气储存与运输,支撑氢能源产业发展。

7)环保领域

高效污水处理材料:开发超滤膜、反渗透膜、活性炭纤维、光催化材料等,用于污水处理,对重金属离子、有机污染物去除率达95%以上,高效净化水质,助力水资源循环利用与环境保护。

大气污染治理材料:研发蜂窝状催化剂、分子筛吸附剂,用于工业废气处理、汽车尾气净化,对氮氧化物、二氧化硫、挥发性有机物等污染物去除效率优异,其中氮氧化物去除率达85%以上,挥发性有机物去除率达90%以上,改善空气质量。

固废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材料:开发废旧塑料回收利用的改性材料、建筑垃圾再生利用的胶凝材料,提高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

生物基1,2-戊二醇:以玉米芯为原料,通过自主研发闭环生产工艺制备,具备天然抗菌、高效保湿及100%生物降解性,广泛应用于化妆品、农药、医药及高端工业领域;相较于传统石油基材料,年处理废弃物超200万吨,碳减排约75%,为环保型材料应用提供新选择。

8)海洋工程领域

海洋结构用耐蚀材料:研发耐海水腐蚀、耐冲刷的金属材料与复合材料(如耐蚀合金钢、纤维增强塑料),用于海洋平台、船舶、海底管道,延长海洋结构物使用寿命,降低维护成本,保障海洋工程设施安全稳定运行。

深海探测用高性能材料:将钛合金、高强钢、陶瓷基复合材料应用于深海探测器、水下机器人,满足深海高压、强腐蚀环境对材料的严苛要求,确保设备可靠运行,助力深海资源探测与开发。

海洋新能源材料:开发风电叶片用高性能纤维复合材料、潮汐能发电装置用耐腐蚀金属材料,推动海上风电、潮汐能发电等海洋新能源产业发展,促进清洁能源开发利用。

9)智能装备领域

传感器用敏感材料:研发压电材料、热敏材料、气敏材料,用于压力传感器、温度传感器、气体传感器,提升传感器灵敏度、响应速度与稳定性,实现环境参数精准感知与监测,为智能装备提供准确数据输入。

机器人关节用高性能材料:将高强度铝合金、碳纤维复合材料、工程塑料应用于机器人关节、传动部件,提升机器人运动性能与负载能力,降低自身重量,增强灵活性与工作效率。

智能穿戴设备用柔性材料:开发柔性电路板、柔性显示屏、柔性锂离子电池,用于智能手表、智能手环、可穿戴医疗设备,提升设备舒适性、便携性与功能性,满足用户对便捷、个性化智能设备的需求。

本征阻燃半硬质三聚氰胺隔热吸音缓冲材料:具备本征阻燃、隔热、吸音、缓冲特性,应用于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配套部件等领域,填补国际空白,为智能装备安全运行与性能提升提供保障,可有效降低设备运行噪音与热量影响,提高稳定性与可靠性。

10)国防军工领域

隐身材料:研发雷达隐身材料、红外隐身材料,用于飞行器、舰艇、导弹,降低武器装备雷达散射截面积与红外辐射强度,提升隐身性能与作战效能,增强战场隐蔽性与生存能力。

高性能武器装备结构材料:将高强度合金钢、陶瓷装甲材料、高性能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应用于坦克装甲、火炮身管、枪械,提升武器装备防护性能与使用寿命,保障作战人员安全,增强实战性能。

火工品与推进剂材料:研发高性能火工品材料、推进剂材料,用于弹药、火箭发动机,提升火工品安全性、可靠性与能量输出,优化推进剂比冲与燃烧稳定性,确保武器在复杂作战环境下有效使用。

超高纯金属电积板和锭材:具备超高纯度、极低杂质含量,应用于国防军工领域电子器件、精密仪器等关键部件制造,可提升电子设备性能稳定性、可靠性与信号传输质量,满足高端材料严苛要求,支撑先进武器装备研发与生产。


2.布局一批前沿新材料

前沿新材料的研发与储备,是抢占未来产业竞争制高点、构筑技术壁垒的核心。

纳米材料领域聚焦核心技术突破:通过优化原位聚合工艺,实现纳米粒子在聚合物基体中均匀分散,使复合材料拉伸强度提升50%以上,可用于高端电子外壳、航空航天结构件,提升产品性能与寿命;精准调控纳米催化材料的粒子尺寸、形貌及表面原子排布,将催化剂活性提升1倍以上,支撑化工、环保领域绿色工艺升级,降本减污。

量子材料需突破应用关键:量子通信与计算领域,需制备高发光效率量子点单光子源,确保单光子纯度≥95%,为高效抗干扰量子通信网络奠基;新型电子器件领域,深化量子霍尔材料应用,研发超低功耗器件,有望推动信息技术跨越式发展。

智能材料围绕场景攻关:航空航天领域,用形状记忆合金制造可重复展开结构件,形状回复精度≤0.1mm,保障设备复杂环境下可靠运行;生物医学领域,智能高分子材料用于药物控释系统,实现精准释放与长效作用,提升疗效并改善患者体验。


专栏2:前沿新材料创新培育计划

1)计划愿景

聚焦纳米、量子、智能材料等领域,通过技术攻关与产业培育,力争突破20项以上核心技术、形成100项以上自主知识产权、完成20种以上材料小批量生产及应用示范,推动我国前沿新材料产业跻身国际领先梯队。


2)推进举措

建创新平台:依托国家实验室、科研机构及高校,组建创新培育中心,整合顶尖人才与资源,构建协同创新体系。

保科研资金:设专项基金,每年投入5亿元,支持100项前瞻性研究,为技术突破提供资金保障。

促成果转化:建中试基地,提供工艺优化、性能测试等支撑,打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3)预期成果

2025年(短期):完成中心与中试基地建设,明确重点研究方向与项目,形成培育路线图。

2026-2028年(中期):突破一批关键技术,累计形成100项以上知识产权,部分技术达国际先进水平。

2029-2030年(长期):实现20种以上材料小批量生产,完成多领域应用示范,推动产业从技术领先到产业领先。


4)具体工作任务

· 研发纳米材料在电池电极的应用,优化分散性与相容性,实现电池能量密度提升20%。

· 攻关量子点高分辨率显示技术,突破发光效率、稳定性瓶颈,推动显示行业升级。

· 开发智能材料在可穿戴设备的自适应功能,实现环境实时适配,提升用户体验。


3.强化新材料产业协同创新体系建设

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协同创新体系,是提升新材料产业创新能力的核心。鼓励龙头企业联合高校、科研机构组建产业创新联合体,针对关键技术协同攻关。以高性能碳纤维研发为例:企业提供市场导向与工程化经验,高校及科研机构深耕基础理论与合成方法,通过共建平台、共享数据打破壁垒,推动碳纤维性能提升与成本下降,增强国际竞争力。

加快国家级新材料创新平台建设:计划新建5个国家新材料实验室、10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配备国际领先设施与专业人才;完善运行机制,建开放共享的科研设施与数据平台,促进创新要素高效流动,避免重复研究、提升资源利用率。

加大资金投入:设立1000亿元国家新材料产业投资基金,引导社会资本;对符合条件企业的研发费用实行175%加计扣除,减轻研发负担、激发创新积极性。


专栏3:新材料产业协同创新促进工程

1)工程宗旨

认定100家国家级新材料产业创新联合体,培育500家创新型中小企业,完善协同创新体系;推动产业整体创新能力进入全球前5位,企业研发投入强度平均达3%以上。


2)具体行动

对认定的创新联合体,每家给予500-1000万元资金奖励,支持关键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

建设10个产业协同创新公共服务平台,提供技术交易、知识产权保护、人才培训等一站式服务。


3)阶段成效

2026年:完成创新联合体认定与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规划。

2027-2028年:创新联合体实现显著技术突破,公共服务平台高效运行。

2029-2030年:协同创新体系成熟,产业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国际竞争优势凸显。


4)重点工作

组织10次以上产学研用对接活动,促进创新主体合作。

支持创新联合体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解决产业关键共性技术难题。

建设5个以上产业协同创新示范基地,发挥引领作用。


4.加快重点新材料初期市场培育

重点新材料初期市场培育是产业发展关键。完善首批次应用保险补偿机制,将《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示范指导目录》材料全纳入,应用企业保费补贴比例提至30%,降低使用风险,鼓励企业尝试。

建重点新材料应用示范项目库,每年选100个以上项目,每个给予500-1000万元资金支持及土地、税收优惠,以示范引领展示新材料优势,如新能源汽车领域应用新型电池、轻量化材料,提升性能与竞争力,带动产业链需求。

加强标准体系建设,制定修订500项以上重点新材料标准,涵盖性能、测试、质控,保障质量稳定,提高准入门槛。开展品牌建设,通过产业博览会、品牌评选,培育国际影响力品牌,提升产品认可度与附加值。


专栏4:重点新材料市场培育专项行动

行动要点:设50亿元/年首批次应用保险补偿专项资金,实现重点领域全覆盖;制修订500项以上标准,培育30个以上国际知名品牌,标准覆盖率达90%以上。

实施路径:建10个国家级标准验证与测试平台;开展“中国新材料品牌100强”评选,上榜企业享优先审批、税收减免。

预期成果:2026年专项资金到位、平台启动、评选开展;2027-2028年保险机制见效、标准发布、品牌影响力提升;2029-2030年市场规范、品牌竞争力增强。

具体工作:建市场推广联盟;开展标准宣贯培训;为百强企业提供一对一品牌指导。


5.突破关键工艺与专用装备制约

关键工艺与专用装备是新材料产业瓶颈,需专项攻关。高性能纤维制造领域,研发高精度连续纺丝装备,纤维直径偏差≤±0.3μm;开发等离子体等表面处理工艺,增强纤维与基体界面结合强度30%以上。

先进半导体材料制备领域,突破极紫外光刻(EUV)装备核心技术,光刻分辨率≤5nm;研发大尺寸晶体生长设备,将8英寸碳化硅单晶缺陷密度降至10³/cm²以下。

新材料成型加工领域,推广增材制造技术,开发多材料3D打印装备,打印精度达0.05mm;发展自动化纤维铺放等复合材料成型工艺,生产周期缩短40%以上。


专栏5:新材料关键工艺与装备攻坚计划

攻坚目标:突破80项以上技术瓶颈,实现50种以上装备国产化替代,关键工艺效率提50%以上、成本降30%以上。

执行策略:设100个研发专项,每个支持2000-8000万元;建5个工程研究中心。

时间规划:2026年组建专班、定规划、启研发;2027-2028年攻关键技术、制样机;2029年实现30种以上装备国产化;2030年全面完成任务,达国际先进水平。

具体任务:研发新型成纤工艺,提纤维效率60%;攻高精度刻蚀装备技术;开发大型复合材料自动化成型装备,提效率50%以上。


6.完善新材料产业标准体系

构建全产业链标准体系是产业健康发展保障,需提升标准科学性、先进性与适用性。加强基础标准制定,统一术语、符号、分类,避免误解与重复劳动。

围绕重点产品,制定产品与应用标准,明确性能、质量、应用规范,如高性能铝合金挤压型材标准,保障复杂场景可靠性。

推动标准与科创、产业协同,将新技术纳入标准,促进成果转化;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提升话语权,如主导稀土永磁材料国际标准。


专栏6:新材料产业标准体系建设工程

工程目标:制修订500项以上重点标准(含100项以上国际标准提案),建全产业链体系,成全球标准重要引领者。

实施步骤:建20个标准创新基地;设10亿元/年专项基金。

阶段成果:2026年设计体系框架、启建设;2027-2028年发布重要标准、获阶段成果;2029-2030年完成体系建设,主导国际标准,提升国际影响力。

具体工作:制定先进半导体材料国际测试标准;建标准动态更新机制;开展标准国际化推广。


7.实施“互联网+”新材料行动

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新材料产业深度融合,是创新发展模式、提升竞争力的核心路径。

建设新材料产业互联网平台,整合原材料采购、研发、生产、销售全产业链环节,实现信息实时共享与协同,可缩短供应链响应时间50%以上,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提升市场反应速度。利用大数据挖掘研发、市场、应用数据,为企业决策提供精准支持,如引导开发适销产品,缩短新产品周期30%以上,提高创新成功率。

开展AI辅助研发,通过机器学习预测材料性能、优化配方工艺,提升研发效率40%以上,加速产业化进程;推广智能制造,建设智能工厂与数字化车间,实现生产自动化、质量在线监测、设备故障预测,降低产品不良率50%以上,提升生产管理与质量稳定性。


专栏7:“互联网+”新材料融合发展专项行动

行动核心:培育100家示范企业,建5个国家级产业互联网平台;规模以上企业数字化研发工具普及率≥90%、关键工序数控化率≥80%,形成完善产业生态。

推进策略:设专项扶持资金,示范企业获300-500万元支持,平台获重点建设支持;举办应用场景大赛激发创新活力。

时间安排:2026年确定名单与方案、启动行动;2027-2028年示范见效、平台投用;2029-2030年生态成熟、产业模式变革。

具体任务:支持建1个行业级、6个企业级(覆盖先进钢铁等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2025年建10个以上5G+工业场景、3个以上智能工厂;探索新材料垂类大模型开发,给予不超2000万元支持。


8.培育优势企业与人才团队

培育领军企业、建强人才队伍,是提升新材料产业整体实力的关键。

支持企业通过并购重组、技术创新、品牌建设做大做强,每年遴选50家创新潜力企业重点扶持(给予资金、土地、税收优惠),培育10家以上营收超100亿元领军企业;引导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路线,打造单项冠军,培育100家以上“小巨人”企业(如高性能纤维领域芳纶专精企业),形成大中小企业协同格局。

实施“新材料人才培养工程”,依托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建多层次培养体系。加大高端人才引进,提供科研启动资金、住房等配套,每年引海外高端人才200名以上;推动产学研用人才交流,联合培养复合型人才,每年培养1000名以上。


专栏8:新材料企业与人才培育计划

培育愿景:培育50家以上国际竞争力企业,培养引进5000名以上高层次人才,形成企业协同、人才涌流的良好局面。

具体措施:设30亿元/年企业培育专项资金,支持技术创新与并购;建20个人才培养基地,开展高端研修与技能培训。

成果预期:2026年确定企业名单、规划基地;2027-2028年企业成效显著、人才批量培育;2029-2030年达成目标,企业竞争力与人才储备适配产业需求。

工作任务:建立企业成长跟踪服务机制;开展人才交流对接;表彰突出贡献人才,激发创新活力。


9.促进新材料产业特色集聚发展

优化新材料产业空间布局,引导产业向资源优、基础好的地区集聚,形成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产业集群,是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的关键途径。

环渤海地区:依托科研与工业基础优势,重点发展高端装备用、新一代信息技术用新材料,打造以北京、天津为核心的创新高地,建设5个国家级产业园区(园区企业产值占地区总产值60%以上)。其中,北京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用新材料研发,天津侧重高端装备用新材料产业化,形成“研发-生产”协同链条,提升区域竞争力。

长三角地区:借力电子信息、新能源产业基础,培育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先进半导体材料集群,强化集聚效应。例如,江苏通过集群内企业协作,实现高性能纤维规模化生产与复合材料创新应用(覆盖航空航天、汽车领域);上海依托科研与配套优势,突破先进半导体材料关键技术,提升国际地位。


专栏9:新材料产业特色集聚发展工程

工程目标:打造10个以上国际影响力产业集群,建设30个国家级产业园区(园区产值占全国总产值70%以上),形成布局合理、协同发展的产业空间格局。

实施路径:制定园区建设标准与集群培育指南;设50亿元/年专项基金,支持园区基建、公共服务平台搭建及产业链招商。

阶段成果:2026年完成规划布局,启动基金项目;2027-2028年园区与集群初见成效,集聚效应显现;2029-2030年达成目标,产业在全球分工中占优,集群成发展核心力量。

具体工作:开展集群水平评估并给予政策倾斜;组织园区交流推广经验;加强集群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促企业协同创新与资源共享。

六、保障措施

图片

1.加强组织协调

建立由国务院牵头的新材料产业发展部际协调机制,将新材料产业发展成效纳入地方政府考核体系;组建国家新材料专家咨询委员会,为产业发展提供战略研判与路径优化建议。


2.加大政策支持

财税支持:设立规模500亿元的新材料产业基金,对重点项目给予30%资本金补助;延续新材料企业增值税即征即退政策。

金融支持:鼓励银行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贷款,支持企业在科创板、北交所上市融资;推行“科技保险+信贷”联动模式,拓宽企业融资渠道。


3.强化人才培育

实施“材料人才专项计划”,重点培养100名战略科学家与1000名青年领军人才;在高校增设“材料科学与工程”拔尖计划,推行“产学研用”联合培养模式,完善人才培育体系。


4.完善标准体系

启动“新材料标准领航工程”,制修订800项关键技术标准,推动200项标准实现国际互认;建设国家新材料标准数据库,构建“一次检测、全球互认”的标准化服务体系。

上一篇:“十五五”新材料产业发展规划(上)

下一篇:已经是最后一篇

相关内容

文章评论

表情

共 0 条评论,查看全部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