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新闻联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物流是实体经济的“筋络”,联接生产和消费、内贸和外贸,必须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提高经济运行效率。今年以来,我国围绕强网络、调结构、促融合,出台一系列有效措施,打通交通物流领域堵点卡点,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这是世界上最大的综合立体交通网,每天约有9万艘次船舶进出港、1.5万班次民航航班翱翔蓝天、3500万辆汽车穿行在高速公路、5亿件快递在神州大地穿梭流动。今年以来,我国货运数据屡创新高,物流成本持续下降,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降低物流成本和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从沿海港口到内陆物流园区,从中欧班列到西部陆海新通道,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推动物流业健康发展。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加快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着力破除各种形式的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又对进一步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提出明确要求,要完善流通体制,加快发展物联网,健全一体衔接的流通规则和标准,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
去年11月,中办、国办印发《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行动方案》,推动一系列改革举措加速落地。
完善交通网络是打通物流堵点的基础。最新数据显示,一季度我国完成交通固定资产投资6752亿元,继续保持高位运行。截至目前,我国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总里程超过600万公里。“八纵八横”高速铁路主通道不断延展,城区人口超过50万的城市中,已有96%通上了高铁。农村公路总里程460万公里,解决了约1100个乡镇、10余万个建制村通硬化路难题。综合立体交通网的持续完善缩短了神州大地的时空距离,也让物流更加高效快捷。
今年,国家提出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的交通运输市场,实施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专项行动。下一步,交通运输部将加快完善交通物流基础设施,推进实施铁路货运网络工程、内河水运体系联通工程,促进交通物流与现代化产业体系深度融合,力争到2027年,社会物流总费用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由目前的14.1%降至13.5%。一个统一开放的交通运输市场正有力支撑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向纵深推进。
延展阅读
在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中,复合材料凭借其轻质高强、耐腐蚀、抗疲劳、可设计性强等特性,已成为提升车辆性能、降低运营成本、推动绿色发展的关键材料。其相关业务涵盖车辆制造、基础设施、运维服务及智能化升级四大领域,以下为具体业务方向及案例分析:
车辆制造领域
车体与转向架轻量化:碳纤维复合材料(CFRP):用于车体蒙皮、司机室、设备舱等主承载结构,可减重30%-40%,显著降低能耗。例如,中车四方“CETROVO”全碳纤维地铁车辆较铝合金车体减重35%,最高时速达100km/h,兼具防火阻燃与节能环保性能。玻璃纤维复合材料(GFRP):应用于非承力结构(如内饰板、裙板),兼具成本优势与力学性能。
关键部件性能提升:制动系统:C/C复合材料刹车盘耐高温、热稳定性好,重量较粉末冶金盘降低40%,适用于高速列车制动需求。动力前端:碳纤维复合材料制造的列车动力学前端可承受极端正负压,满足高速运行对强度与刚度的要求。
基础设施领域
轨道与道床系统:玄武岩纤维复合材料轨枕:替代传统混凝土轨枕,减重50%以上,耐腐蚀性提升3倍,适用于沿海、高寒等恶劣环境。复合材料道岔:采用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耐磨性提高60%,维护周期延长至传统钢制道岔的2倍。
站台与附属设施:GFRP站台板:轻质高强,安装效率提升40%,适用于地下车站等空间受限场景。复合材料隔音屏障:吸声系数达0.85,较传统金属屏障降噪效果提升20%,兼具耐候性与美观性。
运维服务领域
结构健康监测:嵌入式传感网络:在复合材料构件中嵌入光纤光栅传感器,实时监测应变、温度及损伤,检修周期延长1倍。例如,德国ICE4列车采用该技术后,转向架检修周期从12万公里延长至24万公里。无人机巡检:搭载红外热成像与激光雷达的无人机,可快速检测复合材料构件表面裂纹与分层缺陷,效率较人工提升10倍。
维修与再制造:激光辅助修复技术:针对碳纤维构件的局部损伤,采用激光熔覆技术修复,修复强度达母材的90%,修复成本降低60%。热塑性复合材料回收:报废部件经粉碎后可直接注塑成型,材料利用率从35%提升至92%,实现全生命周期闭环管理。
智能化升级领域
自感知与自修复材料:微胶囊自愈复合材料:裂纹宽度≤0.5mm时可自主修复,材料寿命提升2.3倍,适用于转向架连接件等高应力区域。形状记忆聚合物(SMP):应用于车顶导流罩,根据气压差自动调节气动外形,降低能耗7%。能源回收与智能管理。压电纤维复合材料地板:将列车振动能转化为电能,每节车厢日均发电量达3.2kWh,满足照明系统需求。梯度化碳-陶复合材料制动盘:表面温度超800℃时仍保持结构稳定,散热效率提升2.5倍,延长制动盘寿命至传统材料的3倍。
市场趋势与政策驱动
政策支持:中国《“十四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推广复合材料在轨道交通领域的应用”,预计2030年市场规模将突破500亿元。技术突破:低成本碳纤维(如T800级)生产成本下降35%,热塑性复合材料连接强度达母材85%,推动复合材料从高端车型向普速列车普及。绿色转型:复合材料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较传统材料降低40%,契合“双碳”目标,成为城市轨道交通低碳化发展的核心支撑。
结语
复合材料在轨道交通领域的应用已从单一减重向结构-功能一体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演进。未来,随着自修复材料、能源回收技术及循环经济模式的成熟,复合材料将深度融入城市轨道交通全产业链,推动行业向更高效、更安全、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下一篇:已经是最后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