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微信登录

国际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 国际资讯

南极秦岭站规模化新能源系统正式启用!揭秘极地发电的硬核科技

南极的风雪中,一座“绿色电站”正悄然运转。近日,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队圆满完成秦岭站度夏阶段任务,标志着我国在南极的首个风、光、氢、储多能互补清洁能源系统正式交付使用。这一系统年清洁能源占比最高可达60%,每年可减少百吨级化石燃料消耗,为南极科考提供了绿色能源保障,展现了我国在极地可持续探索中的技术实力与责任担当。

南极秦岭站规模化新能源系统正式启用!揭秘极地发电的硬核科技
中国南极秦岭站
 一、南极发电有多难?温度-40℃+12级狂风
南极是“地球冰箱”,极端低温可达-56℃,暴风时速超100公里,传统设备秒变废铁。而秦岭站的这套系统却扛住了:

  • 连续50天极寒施工,建成100千瓦风力发电机组、130千瓦光伏阵列、30千瓦氢能系统及300千瓦时低温储能系统。完成3台300千瓦及1台100千瓦柴油发电机组的备份系统部署,实现多能互补供电网络全覆盖;
  • 零下40℃下连续72小时无间断供电,累计发电超3000千瓦时,保障越冬科考;
  • 60%电力来自新能源,减少燃油消耗,守护南极净土!

二、复合材料有多强?突破极地严酷考验的核心支撑
1. 风力发电系统:碳纤维“以柔克刚”
面对能把钢架吹变形的南极强风,风机叶片用上了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CFRP),其兼具-50℃抗脆裂性与18米/秒抗风强度,比传统金属轻50%,较传统玻璃纤维减重30%。此外,塔筒外壁涂覆聚氨酯-陶瓷纳米复合涂层,抵御冰晶侵蚀与盐雾腐蚀,使用寿命提升至25年以上。
2. 光伏发电系统:塑料比金属更扛冻
南极暴雪+盐雾,金属支架一年锈穿,秦岭站光伏支架采用纤维增强聚合物(FRP)替代铝合金,导热系数降低40%,避免极昼/极夜温差导致的形变风险;
面板封装:ETFE(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薄膜覆盖层,透光率92%的同时,抗冰雹冲击等级达JIS 6002标准。
南极秦岭站规模化新能源系统正式启用!揭秘极地发电的硬核科技
秦岭站室外任务收尾阶段的照片
3. 氢能储运系统:绕上碳纤维,安全值拉满 
储氢装置:IV型碳纤维全缠绕储氢瓶,工作压力70MPa,单瓶储氢量达8公斤,重量较钢瓶减轻57%;
输氢管道:内衬聚酰胺-酰亚胺(PAI)复合材料,氢渗透率低于0.1mL/(m²·h),确保极端低温下的密封安全。
4. 储能电池系统:电池穿上“气凝胶羽绒服”
外壳设计:采用二氧化硅气凝胶/聚酰亚胺复合夹层结构,导热系数仅0.018W/(m·K),使电池在-40℃环境下温降速率降低70%;
电极材料:硅-碳复合负极搭配高镍三元正极,-30℃放电效率达85%,循环寿命超2000次。
南极秦岭站规模化新能源系统正式启用!揭秘极地发电的硬核科技
国家电投集团氢能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旗下济南绿动氢能科技有限公司制造的“氢腾”燃料电池
三、综合效益:绿色科考的技术标杆
环境效益:
每年减少柴油消耗约120吨,相当于降低二氧化碳排放380吨;
噪声污染从85分贝降至50分贝以下,保护南极生态静谧性。
科研价值:
为南极冰盖动力学、大气成分监测等研究提供稳定电力;
构建全球首套极地多能源耦合数据库,助力气候模型优化。
国际影响:
获国际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SCAR)专项报告推荐;
英国哈雷六世站、美国麦克默多站等已派员开展技术交流。
四、展望:中国方案的全球启示
秦岭站新能源系统的成功运行,标志着我国极地科考从“资源消耗型”向“环境友好型”转型。未来,研究团队将进一步开展以下工作:

  • 研发基于复合材料的模块化能源单元,支持南极内陆考察站建设;
  • 推动氢能船舶、电动雪地车等装备的极地应用;
  • 参与制定《南极设施绿色技术指南》,贡献中国标准。

 结语:
从柴油驱动到清洁供电,从跟随学习到技术引领,秦岭站新能源系统不仅是我国南极科考的“绿色心脏”,更向世界展示了应对极端气候挑战的中国智慧。正如科考队员所言:“以前柴油机轰隆隆,现在只听得到风声——这才是南极该有的宁静。” 这份宁静的背后,是复合材料的创新突破。这片冰雪大陆上的每一度清洁电能,都在为全球可持续发展书写新的注解。而中国复合材料与新能源技术的深度融合,正为人类探索极地、共建绿色地球注入更多可能。


上一篇:2025 年空客峰会:聚焦热塑性塑料与氢能

下一篇:已经是最后一篇

相关内容

文章评论

表情

共 0 条评论,查看全部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