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航空工业追求效率与可持续性的浪潮中,减重降耗成为核心目标。复合材料在替代航空发动机重型金属部件方面成效显著,而不连续长纤维(DLF)热塑性复合材料更展现出巨大潜力 —— 美国格林 - Tweed 公司(Greene Tweed)的 DLF 材料已在 500 多种航空零部件中实现平均 35% 的减重效果,远超铝材表现。然而,要将其应用于涡扇发动机前端易受冰雹冲击的关键部位,必须攻克高速冲击性能难题,明确复合材料成分、细观结构及与连续纤维混杂后的性能影响,最终建立一套兼顾抗冲击性的设计方法与解决方案。
DLF 材料的航空应用基础与挑战
DLF 热塑性复合材料(TPC)凭借航空级碳纤维 / PEEK 单向预浸带为原料,经切割成薄片后模压成型,已在复杂形状航空部件中成功替代金属多年。该材料具备优异的耐化学性、刚度、高温稳定性和玻璃化转变温度以上的抗蠕变性,还能通过一体化成型实现设计自由度提升,将多个零件整合为单一结构。格林 - Tweed 公司已完成其准静态力学性能表征,积累了高温强度、疲劳和蠕变等关键数据,支撑起基于分析的设计方法。
发动机前端的风扇平台是 DLF 材料的重要目标应用部件,相比金属材质每台发动机可减重超 8 磅。这类部件几何形状复杂,传统连续纤维材料(如单向带、编织物)需通过复杂铺层或类树脂传递模塑(RTM)工艺才能成型,而 DLF 材料通过 Xycomp 系列模塑料,可借助自动化、可重复的近净成型工艺快速制造复杂部件,同时热塑性基体赋予材料从原料到成品的高回收性,还能满足气动表面所需的光滑度要求。
尽管 DLF 材料已在 12 种商用飞机上累计装机近 50 万个零件(包括结构支架、外壳、盖板等),但其在发动机前端的应用仍面临冰雹高速冲击的严峻挑战。此前,DLF 原型风扇平台虽能满足最大超速强度和动态性能等常规要求,但在高速冰雹冲击测试中,试样表现未达预期,成为制约其拓展应用的关键瓶颈。
板材冲击测试:揭示损伤机制与优化方向
为系统表征 Xycomp DLF 材料的冲击性能,格林 - Tweed 采用 “积木式金字塔” 研究方法,先进行板材试样测试,再推进至成型演示件验证。测试使用直径 2 英寸的球形透明冰雹,通过自制冲击测试装置发射,配合每秒 10000 帧的高速相机记录损伤过程。测试板材尺寸为 6×12 英寸、厚度 0.15 英寸,水平倾斜 30° 固定长边,重点研究不同材料组合的抗冲击表现。


6×12×0.15 英寸厚度板材冲击测试结果:不同 DLF 成分组合下对 2 英寸冰雹冲击的抗冲击性能(以冲击速度为变量)
测试样本涵盖多种材料配置:包括 AS4、IM7 碳纤维与 PA6、PEEK、PEKK 等基体组合的 UD 带切割薄片,准静态性能一致的两种 AS4/PEEK 材料(用于对比预浸带结构影响),S2 玻璃纤维增强 PEEK 材料,以及采用新型 “2.0” 薄片形状的碳纤维 / PEEK 材料(该形状此前已在准静态和疲劳测试中使拉伸强度提升 50% 以上)。此外,测试还包含准各向同性连续纤维层合板、交叉铺层织物,以及 “正面(冲击面)连续纤维 + 背面 DLF” 的混杂结构,同时研究了板材厚度对冲击性能的影响。

Greene Tweed的平板DLF材料冰雹冲击测试夹具(上)和航空发动机演示平台(下)。
测试结果揭示了 DLF 板材的核心损伤机制:高速冲击下,板材背面会从冲击点引发拉伸裂纹并向顶部扩展。这是因为 DLF 材料在拉伸载荷下的强度显著低于其他载荷形式,高速冲击会在冲击区域下方产生局部弯曲应力,当应力超过拉伸强度时即发生失效。高速相机从背面拍摄的画面显示,冲击侧材料出现局部 “撕裂”,而正面无可见损伤,这一现象经计算机断层扫描(CT)验证确认。
在性能影响因素方面,测试得出多项关键结论:板材厚度每增加 1 毫米,抗冲击速度可提升约 40 米 / 秒;AS4 与 IM7 碳纤维的替换未改善冲击 resistance;冲击面采用连续纤维的混杂结构对性能无提升,进一步印证了拉伸失效的核心机制;而将碳纤维替换为 S2 玻璃纤维、采用结晶度更低的聚合物基体,或在试样拉伸侧(背面)采用连续纤维增强(正面为 DLF),均能提升抗冲击性能。
最显著的性能突破来自新型“DLF 2.0” 薄片形状的应用。这种专利设计通过优化薄片几何形状,减少纤维薄片端部的应力集中,大幅提升材料表观韧性。在未改变其他参数的情况下,DLF 2.0 试样的抗冰雹冲击性能超过了连续纤维层合板,包括由相同基材制成的准各向同性层合板。研究团队认为,DLF 部件的高速冲击性能并非由单一成分参数主导,而是取决于复合材料的表观韧性 —— 这一指标由成分组合、界面结合状态及预浸带细观结构共同决定,而薄片几何形状对细观结构的优化,正是性能跃升的关键。

渲染图显示了在演示平台上测试的五个影响位置,最关键的位置突出显示在顶部。这里显示了由各种材料制成的2英寸冰雹撞击平台的试验结果,其中“MM”(x轴上最右边)表示成型参数的变化,以更好地利用DLF 2.0新型片状材料。
风扇平台演示件测试:验证实际应用可行性
基于板材测试的关键发现,格林 - Tweed 设计并制造了一款风扇平台演示件,其结构与 25000-35000 磅推力级发动机的实际零件高度接近。设计核心是通过几何结构优化控制冲击挠度:在部件内部设置中心肋条,沿侧边布置加强角撑,缩小气动表面冲击区域的无支撑范围,确保冰雹冲击时的挠度处于安全水平。
测试选取 5 个冲击位置,其中右上角因无支撑区域最大,被确定为最危险位置。团队针对该位置测试了板材研究中筛选出的关键混杂材料,结果表明,即使采用标准 DLF 材料,也能通过优化设计达到冰雹冲击 resistance 目标。虽然 DLF 2.0 材料的性能更优,但标准 DLF 材料的达标意味着无需重新认证新材料,极大降低了应用门槛。同时,板材研究中提炼的设计准则,为演示件抗冲击性能的提升提供了关键支撑,而 DLF 2.0 仍可作为更高性能需求场景的备选方案。
冲击后的微 CT 扫描结果与板材测试一致:局部弯曲引发的拉伸失效模式下,未出现表面可见损伤的部件内部无任何损伤。这是因为此类载荷下的最大应变集中在部件外表面,使得关键损伤区域易于观察和检测。最终,采用已装机认证的 AS4/PEEK 碳纤维材料(Xycomp 5175)制造的 DLF 风扇平台演示件,成功通过了高速冰雹冲击测试,验证了其商业应用可行性。

Greene Tweed的航空发动机风扇平台演示由Xycomp不连续长纤维(DLF)热塑性复合材料制成。
技术突破赋能复合材料应用升级
通过本次针对 DLF 材料高速冲击性能的专项研发,格林 - Tweed 在现有生产基础上拓展了多项核心能力,包括混杂材料组合设计、几何结构优化、无损检测 / 微 CT 应用以及 DLF 2.0 材料的持续迭代,推动不连续热塑性复合材料向更苛刻的航空应用场景进军。
此次研究的成功,不仅验证了 DLF 材料在航空发动机前端风扇平台等关键部位的应用潜力,更巩固了其相比机加工铝材在减重、性能和成本方面的综合优势。随着技术的持续完善,不连续热塑性复合材料有望在航空工业中实现更广泛的应用,为航空装备的效率提升和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