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微信登录

国内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 国内资讯

重磅: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 《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

为促进氢能产业规范有序高质量发展,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于2022年3月23日联合印发《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

重磅: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 《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

氢能是一种来源丰富、绿色低碳、应用广泛的二次能源,对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要求,统筹推进氢能“制储输用”全链条发展,推动加氢站建设,推进可再生能源制氢等低碳前沿技术攻关,加强氢能生产、储存、应用关键技术研发、示范和规模化应用。《国务院关于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的通知》明确,加快氢能技术研发和示范应用,探索在工业、交通运输、建筑等领域规模化应用。“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在氢能与储能等前沿科技和产业变革领域,组织实施未来产业孵化与加速计划,谋划布局一批未来产业。

《规划》明确了氢的能源属性,是未来国家能源体系的组成部分,充分发挥氢能清洁低碳特点,推动交通、工业等用能终端和高耗能、高排放行业绿色低碳转型。同时,明确氢能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方向,是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打造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增长点。

《规划》提出了氢能产业发展基本原则:一是创新引领,自立自强。积极推动技术、产品、应用和商业模式创新,集中突破氢能产业技术瓶颈,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二是安全为先,清洁低碳。强化氢能全产业链重大风险的预防和管控;构建清洁化、低碳化、低成本的多元制氢体系,重点发展可再生能源制氢,严格控制化石能源制氢。三是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探索氢能利用的商业化路径;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引导产业规范发展。四是稳慎应用,示范先行。统筹考虑氢能供应能力、产业基础、市场空间和技术创新水平,积极有序开展氢能技术创新与产业应用示范,避免一些地方盲目布局、一拥而上。

《规划》提出了氢能产业发展各阶段目标:到2025年,基本掌握核心技术和制造工艺,燃料电池车辆保有量约5万辆,部署建设一批加氢站,可再生能源制氢量达到10-20万吨/年,实现二氧化碳减排100-200万吨/年。到2030年,形成较为完备的氢能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清洁能源制氢及供应体系,有力支撑碳达峰目标实现。到2035年,形成氢能多元应用生态,可再生能源制氢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例明显提升。

《规划》部署了推动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一是系统构建氢能产业创新体系。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着力打造产业创新支撑平台,持续提升核心技术能力,推动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二是统筹建设氢能基础设施。因地制宜布局制氢设施,稳步构建储运体系和加氢网络。三是有序推进氢能多元化应用,包括交通、工业等领域,探索形成商业化发展路径。四是建立健全氢能政策和制度保障体系,完善氢能产业标准,加强全链条安全监管。

《规划》要求,国家发展改革委建立氢能产业发展部际协调机制,协调解决氢能发展重大问题,研究制定相关配套政策。各地区、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发展氢能产业的重要意义,把思想、认识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上来,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压实责任,强化政策引导和支持,通过采取试点示范、宣传引导、督导评估等措施,确保规划目标和重点任务落到实处。


氢能相关知识背景学习:

1、氢能发展背景

碳中和政策给氢能设置了时间点,加速了氢能的发展,2060年前氢能肯定是要有重大突破。氢能有3大优势:发展氢能有利于实现大规模可再生能源的高比例消纳;有利于实现终端难减排领域的碳中和;有利于早日实现能源独立。氢能规划将成为双碳“1+N”政策体系中的一个,且发布速度较快;氢能将成为碳中和能源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气、电、热等网络有机联系起来,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国际氢能委员会估计到2050年全球终端能源的18%由氢能承担,2060年氢在我国终端能源体系中的占比至少20%,市场规模提升8-10倍。

2、全球氢能应用现状

总体情况:全球氢气产量7000万吨/年,天然气制氢占比48%、石油制氢30%、煤制氢18%、电解水制氢4%,主要应用于化工冶炼、合成氨等领域,逐步拓展到交通、分布式供能、家用热电联产、天然气部分替代、氢冶金等领域。

3、国内外氢能政策

各国发展氢能的诉求:美国是电力供应,欧洲是深度脱碳,日本和韩国是能源安全。2020年底全球16个国家制定了国家氢能战略,还有11个国家正在制定。

·      美国:分布式供能:利用天然气重整制取氢气,通过燃料电池发电

·      德国:利用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将氢气掺入到天然气管道中

·      日本:燃料电池车和加氢站(目前燃料电池车近3000辆,加氢站有100多座);家用热电联产ENE-FARM(2018年累计装机超过30万台)

中国氢能:氢气产能4100万吨/年,产量3342万吨,来源与全球结构不同,煤制氢占比约63%,副产氢约22%,天然气制氢约14%,电解水制氢约1.5%。我国多数氢气用于合成甲醇、合成氨和石油炼化,少量作为工业燃料使用;交通、发电、建筑等领域的消费量目前较小,需求逐步增加。商用车中重卡是当前应用热点,燃料电池车产业链已经形成,1/3央企布局氢能产业;2021年底加氢站运营和在建超200座;发电热电联产在广州大学城(300kw)和辽宁大连营口三证公司也有示范(2MW)。

国内氢能政策:国家高度重视氢能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工信部、科技部、财政部等多个部委从产业结构和产业技术出台了多项国家政策,支持氢能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      2006年-2014年,氢能技术推广阶段;

·      2014年-2019年,氢能技术产业化阶段

·      2019年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020年写入《能源法》,明确了氢气的能源属性;国家发改委制氢氢能规划

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2020年9月,财政部等五部门发布《关于开展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的通知》,将采取“以奖代补”方式,对符合条件的城市群开展关键核心技术产业化攻关和示范应用给予奖励。重点是对核心技术的研发突破,对零部件厂商进行直接补贴和支持,依托城市群的完整产业链。奖励规模合计大概17亿元,其中制氢2亿元、燃料电池车推广15亿元;补贴力度比较高,补贴细则比较多。关键点:①需求和攻击互补:加氢站选址布局是关键;②产业链完整性:关键核心零部件生产企业(膜、碳纸、催化剂等)。

国内氢气发展展望:到2030年,氢能源需求3715万吨,终端消费占比5%。到2060年,氢能源需求1.3亿吨左右,终端消费占比20%;工业领域用氢占比仍然最大,约7,794万吨,占氢总需求量60%;交通运输领域用氢4,051万吨,建筑领域用氢585万吨,发电与电网平衡用氢600万吨。未来可再生能源制取绿氢市场规模会提升比较大。

制约因素:氢气和天然气属于危险化学品,爆炸极限比较宽泛,氢气安全是重中之重。氢气生产需要许可证(《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许可证》、《危险化学品经营许可证》、《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气瓶充装许可证》)。氢气生产属于《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的“2619其他基础化学原料制造”,要求进入化工园区,建议:推动氢能向能源品管理,发展制氢母站。

4、氢能产业链分析

·      制氢:当前煤制氢为主,但不可持续且减排成本高,适合大规模制氢;电解水制氢发展潜力大,但是电价成为制约其应用的最大障碍。

·      运氢:国内以长管拖车为主,经济距离在200公里以内,8-10元/百公里,需要解决长距离运氢难题,液氢和管道输氢很有前景。国外2/3氢气是液氢运输;管道输氢可以借助天然气管道掺氢,百公里千克输氢成本在1元以下;国内年消费3000亿方天然气中掺混部分氢气可以笑纳大概300多万吨绿氢。截至2020年,全球共有40多个示范工程,每年有2900吨氢气掺入天然气管网,掺氢比例最高可达20%。欧洲35%在营或在建的可再生能源制氢项目用于天然气掺氢。

·      储氢:高压储氢为主;逐渐向液氢储存发展,是大规模氢能应用的方向。车载储氢瓶方面,国内是35MPa三型瓶为主,逐渐向70Mpa四型瓶过渡。

·      应用:氢能冶金、合成氨原材料、燃料电池车、家用热电联产等。

 

国内氢能仍有技术上的难点。国家科技部也设立了氢能独立研发专项,逐步攻克各个难点。


本文由中国复合材料工业协会收集自网络,文章不用于商业目的,仅供行业人士交流。


相关内容

文章评论

表情

共 0 条评论,查看全部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