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威胁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大挑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数据显示,当前全球约有 20 亿至 30 亿人口面临淡水匮乏问题,水资源危机对生态安全、社会稳定与经济可持续发展构成严峻威胁。(来源:联合国世界水发展报告)在此背景下,纤维基太阳能界面蒸发技术以其高效能、低能耗、环境友好的显著特性,成为破解水资源困局的重要研究方向。
太阳能界面蒸发技术利用光热材料高效捕获并转化太阳能,驱动水分子发生液-气相变,其核心系统由三层构成:光热转换层(采用碳基材料如石墨烯、碳纳米管或金属纳米颗粒如银、金纳米粒子,通过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效应或宽带吸光特性将光吸收率提升至80%以上,如还原氧化石墨烯涂覆棉纤维可使其吸收率从19%增至82%,此外,氧化铜纳米颗粒因其窄带隙特性也能实现90%以上的高吸光效率)负责吸收太阳能并将其转化为热能;水分传输层(利用天然纤维如棉、竹的多孔结构及其含有的羟基(—OH)基团通过氢键作用加速水分传导,传输速率可达5 mm/min以上,同时木棉纤维的毛细效应可进一步提升速率至7 mm/min,确保水源的持续供给);隔热层(使用低导热率材料如二氧化硅气凝胶,其热导率仅为0.017 W/(m・K),有效减少热损失达90%以上,聚氨酯泡沫等材料也能提供类似隔热效果)确保热能集中于蒸发界面以提高能量利用效率。该技术无需外部能源输入,其单位产水能耗仅为传统反渗透法的1/20,具有显著的低碳优势,适用于海水淡化、工业废水处理等场景,每年可减少碳排放数百万吨。
纤维基材料凭借其结构可设计性、功能适配性与成本可控性,成为界面蒸发器的理想基材,尤其适用于海水淡化、工业废水处理等场景。在材料性能方面,天然纤维如棉、麻、竹因其高羟基密度(约 8 mmol/g)显著提升水分传输效率(3 倍于普通材料),竹纤维的纳米结构更能降低蒸发焓至约 2000 kJ/kg(提升蒸发速率 11%),棉纤维的亲水特性则进一步优化了水分扩散过程;化学纤维中,聚丙烯(PP)因低密度(0.91 g/cm³)、强耐盐性(3.5% NaCl 中强度保持率 >95%)适合低成本大规模应用,如便携式蒸发设备,聚苯胺(PANI)虽光热效率高达 92%,但成本较高,主要用于高性能光热转换系统;无机纤维如碳纤维光吸收率达 97%(实验室蒸发速率 3.56 kg/
m²h),适用于高效太阳能蒸发,玄武岩纤维则耐高温(650℃)、抗腐蚀,在化工或高温废水处理等极端环境中表现优异。加工工艺上,涂层法如喷涂法能快速实现纤维与光热材料复合,制备的棉纤维-石墨烯蒸发器成本仅0.5-1.0 元/m²;原位聚合法允许精确控制负载量;静电纺丝法虽负载均匀性佳但成本较高(2.0-3.0 元/m²),适合高精度功能化改性。经济成本层面,天然与合成纤维来源广泛,加工与纺织工业兼容性强,单位面积生产成本较传统膜法海水淡化设备降低 80% 以上,且易于规模化生产,具备显著商业应用优势,可快速部署于分布式水处理系统。
在水资源净化领域,聚吡咯涂覆棉纤维蒸发器利用同步光热蒸发技术高效吸收太阳能加速水分蒸发,并通过光催化降解过程有效分解有机污染物,如亚甲基蓝染料,其去除效率高达95.9%,显著提升海水淡化和污水处理效率;同时,竹纤维基蒸发器以280 g/m²/日的盐收集速率实现淡水资源回收,并同步提取高纯度盐类产物,减少环境负担。在能源协同生产领域,玄武岩纤维与棉纱编织的蒸发器结合热电效应,将蒸发过程中产生的废热直接转化为电能,功率密度达66.73 mW/m²,稳定为离网型水处理系统提供可再生能源支持,降低外部供电依赖。此外,极端环境适应性方面,聚丙烯纤维在-20℃低温下维持稳定的毛细水分传输性能,确保在极地严寒环境中可靠供应淡水,适用于科考站的长期运行;而可折叠麻纤维蒸发器凭借8:1的高体积压缩比设计,便于快速折叠运输和现场展开,高效部署于地震或洪水等应急救灾场景,及时保障清洁水源。
当前技术发展面临三大核心挑战亟待突破:在光热材料领域,涂层负载稳定性问题突出,需通过化学键合技术强化界面结合强度,例如采用硅烷类偶联剂改性基底材料表面,从而将长期使用中的涂层脱落率从>15%显著降低至可控范围;系统热管理方面,必须优化隔热结构,亟待开发新型二氧化硅气凝胶与聚氨酯泡沫塑料复合隔热层,通过纳米孔隙阻隔与微气囊协同作用,将整体热损失率从当前30%压缩至5%以下;针对复杂水质适应性瓶颈,需创新设计具有梯度功能的孔隙结构,典型方案包括构建内层超疏水-外层亲水双效膜层,有效缓解高盐度、高浊度水体工况下的盐结晶堵塞风险,实现堵塞概率降低80%的目标。未来发展方向将聚焦跨学科深度技术融合:引入机器学习算法优化纤维基材的孔隙拓扑设计,开发具有光伏发电与蒸汽蒸发双功能的一体化建筑外墙系统;同时亟需建立国际统一的性能评价体系,例如制定ISO标准化的太阳能蒸发效率测试方法,并借鉴光伏产业的补贴机制与并网政策推动规模化商业应用,从而加速该技术从实验室原型向产业化市场的转化进程。
纤维基太阳能界面蒸发技术以自然材料为载体,以太阳能为动力,为全球水资源危机提供了兼具科学性与可行性的解决方案。从海岛淡水供给到沙漠生态修复,从污水处理到能源协同生产,其应用场景的持续拓展彰显了技术的强大生命力。随着材料科学与工艺技术的迭代突破,这项“向阳光要水源” 的创新技术有望在未来十年内实现规模化应用,为构建水资源 - 能源 - 生态协同发展的可持续社会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袁邱淼,等。纤维基太阳能界面蒸发器的研究进展 [J]. 化工进展,2025, 44 (3): 1825-183
[2] 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 (IEA). Water-Energy Nexus Report[R]. Paris: IEA, 2023.
下一篇:已经是最后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