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微信登录

专题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 资料下载 > 专题报告

掺氢天然气管道中氢气与天然气分离技术、设备及成本分析

1. 引言

在全球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能源结构的低碳化转型已成为必然趋势。氢能作为一种清洁、高效且可持续的二次能源,受到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然而,氢气的储存和运输一直是制约氢能大规模应用的瓶颈。掺氢天然气(HCNG)技术的出现,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新的思路。该技术将氢气(H₂)按 5% - 20% 的比例混入天然气(主要成分为 CH₄),借助现有的庞大天然气管道网络进行输送,不仅有效降低了碳排放,还极大地提高了氢能的利用率。

掺氢天然气管道中氢气与天然气分离技术、设备及成本分析

但氢气与天然气在物理化学性质上存在显著差异,这使得在终端使用或特定场景下,必须对二者进行高效分离。例如,在一些对氢气纯度要求极高的工业生产过程中,如电子芯片制造,就需要将氢气从掺氢天然气中精准分离出来。因此,深入研究掺氢天然气管道中 H₂/CH₄的分离技术、设备及经济性,对于推动氢能产业的健康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2. 氢气与天然气的分离技术

氢气(H₂)和甲烷(CH₄)的分离主要基于其分子大小、吸附性、扩散速率等特性。目前,主流的分离技术如下:

2.1 膜分离技术

膜分离技术的原理是利用气体分子在膜材料中的渗透速率差异来实现分离。H₂分子较小,动力学直径仅为 0.289 nm,相比之下,CH₄的动力学直径为 0.38 nm,这使得 H₂更易透过选择性膜。在实际应用中,常用的膜材料包括:

•聚合物膜:如聚酰亚胺、聚砜等。这类膜材料成本较低,易于加工,但在选择性和稳定性方面存在一定局限。

•金属膜:以钯合金为代表,对 H₂具有极高的选择性。不过,钯膜的成本高昂,价格约为¥5000 - 10000/m²。

•碳分子筛膜:具有良好的分离性能和热稳定性。

膜分离技术具有能耗低、设备紧凑、易于集成等优点,在一些小型加氢站或分布式能源系统中应用广泛。但为了获得高纯度的 H₂,往往需要多级分离,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设备的复杂性和成本。

2.2 变压吸附(PSA)

变压吸附技术借助吸附剂对不同气体的吸附能力差异,通过压力变化来实现分离。以活性炭、沸石等作为吸附剂,在高压条件下,CH₄被吸附剂吸附,H₂则作为产品气流出;而在低压环境下,CH₄从吸附剂上脱附,实现吸附剂的再生。

该技术能够使 H₂纯度达到 99.9% 以上,非常适合大规模的氢气分离。例如,在大型工业制氢项目中,PSA 技术被广泛应用。但该技术也存在设备投资高的问题,一套设备的投资约为¥500 万 - 2000 万,且能耗较高,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应用范围。

2.3 深冷分离

深冷分离技术利用 H₂和 CH₄的沸点差异进行分离,H₂的沸点为 - 252.8°C,CH₄的沸点为 - 161.5°C。通过将混合气体冷却至特定温度,使 CH₄液化,从而实现二者的分离。该技术适用于高掺氢比(>20%)或大规模的分离场景,如大型天然气处理厂。

此外,深冷分离技术还可同时分离 N₂、CO₂等多种组分。然而,该技术能耗极高,设备也较为复杂,需要配备低温压缩机、换热器等设备,投资成本在¥3000 万 - 1 亿之间。

2.4 其他技术

•气体水合物法:该技术利用 CH₄更易形成水合物的特性来实现分离。但目前该技术仍处于实验阶段,距离大规模工业化应用还有一定距离。

•电化学分离:采用质子交换膜(PEM)选择性透氢,该方法适合小规模高纯氢的提取,如实验室或小型科研机构对高纯度氢气的需求。

3. 关键设备及成本分析

3.1 设备组成

技术

核心设备

辅助设备

膜分离

膜组件、压缩机

预处理系统(除油、除尘)

PSA

吸附塔、真空泵、缓冲罐

自动化控制系统

深冷分离

低温换热器、膨胀机、精馏塔

冷箱、液化天然气储罐

3.2 成本对比

技术

投资成本(¥/Nm³ H₂产能)

运行成本(¥/Nm³ H₂)

适用规模

膜分离

1000 - 3000

0.3 - 0.8

中小规模(<1000 Nm³/h)

PSA

2000 - 5000

0.5 - 1.2

中大规模(1000 - 5000 Nm³/h)

深冷分离

5000 - 10000

1.0 - 2.5

大规模(>5000 Nm³/h)

值得注意的是,成本会受到氢气浓度、原料气压力、设备国产化程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随着设备国产化率的提高,设备投资成本有望显著降低。

4. 技术挑战与发展趋势

4.1 当前挑战

•材料限制:钯膜成本过高,限制了其大规模应用;而聚合物膜在长期运行过程中,稳定性不足,容易出现性能下降的问题。

•能耗问题:深冷分离和 PSA 技术的能耗在运营成本中占比超过 50%,这不仅增加了运营成本,也不符合低碳发展的要求。

•标准缺失:目前掺氢管道中 H₂比例上限多为 10% - 20%,且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这给分离工艺的设计和优化带来了较大困难。

4.2 未来方向

•新型膜材料:研发低成本、高选择性的金属有机框架(MOF)膜。例如,部分科研团队已经在实验室中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有望在未来实现产业化应用。

•混合工艺:将膜分离和 PSA 技术进行组合,充分发挥两者的优势,平衡氢气纯度与能耗之间的关系。

•智能化控制:借助 AI 技术优化吸附 / 脱附周期,提高 PSA 技术的效率,降低能耗。

5. 结论

综上所述,在掺氢天然气管道中进行 H₂/CH₄分离时,需综合考虑氢气比例、规模和经济性等因素来选择合适的技术:

•小规模、低浓度场景:膜分离技术因其能耗低、设备紧凑等优点,成为优先选择。

•高纯度、中大规模场景:PSA 技术凭借其高纯度氢气产出能力,更具优势。

•超高规模、多组分分离场景:深冷分离技术虽然能耗高,但在处理大规模、多组分混合气体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不过需进一步降低能耗。

随着氢能产业的迅猛发展,分离技术的成本下降和效率提升将成为掺氢天然气推广的关键支撑。未来,通过产学研的深度合作,有望突破现有技术瓶颈,推动掺氢天然气技术的广泛应用,助力全球能源结构向低碳化转型。


相关内容

文章评论

表情

共 0 条评论,查看全部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