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飞打造的歼-11B、歼-11BS、歼-15、歼-16等机型,其实除了外观与苏-27类似外,内部早已是经过天翻地覆的改变了,早已不是简单对苏联原版苏-27的小修小补了,况且其气动外形也被沈飞利用我国庞大风洞群重新进行了优化。
所以,从对中国航空工业和人民空军的贡献方面看,沈飞是与成飞一样优秀的企业,而近期军事频道制作的一期节目也首次披露了“成飞”和“沈飞”制造车间,此举无疑是对两个企业贡献的肯定。从中我们也首次看到了成飞制造歼-20和歼-10的一些细节、沈飞打造先进战机的复合材料。可以说这一期节目可谓“干货满满”,并且强调了沈飞是我国的“歼击机摇篮”,其重要性毋庸置疑,相信看过这一期节目后,观众都能了解到沈飞制造先进战机的高超技术后,对沈飞的认识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当然,要说近几年中国空军知名度最高的“明星战机”,想必除了歼-20外就不会有第二种战机能符合了。歼-20在今年除了在建党百年之际成为举世瞩目的焦点;还在中俄“西部·联合-2021”联合演练中对外军首次亮相。那么作为一款我国可以与美军F-22比肩的“第五代战机”,歼-20是如何被成飞制造出来的,肯定是多年来广大军迷最想知道的“谜题”之一了。而歼-20也是我国自主走完“五代机”研究论证、设计制造、原型机测试、生产定型、交付服役全过程的最先进机型。
歼-20采用了全三维数字化设计、制造技术,从报道中可以看到歼-20在设计时,设计人员就可以利用VR设备实时“进入”已经在电脑中建模好的歼-20面前,随时查看电脑里呈数字化展示的歼-20任何细节。比如点开歼-20机身侧面的副弹仓查看机械运行状态、内部管线布局等需要拆开真机蒙皮才能查看的部位。而这种设计方法无疑可以方便地快速验证设计人员的设想,节省大量原本只能在原型机测试中才能知晓的等待时间和经济成本。
而歼-20的制造还有赖于我国航空工业制造工艺的创新和新材料技术发展的红利,这才能将设计人员的优秀设计最终转变成实实在在的战斗力。对歼-20的制造来说,大尺寸结构零件的制造是一个迈不过去的拦路虎,就比如歼-20最为关键的钛合金机身大框架的打造。这种能力的具备,除了可以有效减轻机体结构重量外,还因为机体主要受力框架是一体成型,因此机身寿命将会被大大提升。而歼-20赖以占尽先机的“隐身”能力,也是需要依靠特殊材料和更加先进的加工工艺才能完成的。报道中展示了一种歼-20使用过的新材料,镜头出于保密原因推得很近,我们只能大致看到有很多“黑色”细线像“纺丝”一样被抽出卷成一卷,可具体是什么材料报道中并没有提及。
虽然在介绍成飞歼-20制造时对“新材料”没有做太多说明,这可能是因为歼-20保密需要,但在转到沈飞制造车间时,对“复合材料”这种战机制造新材料做了较多介绍。比如像机翼这种大型构件,除了制造时需要将精度保持在0.01毫米以内外,还要时刻牢记一句口号“为每一克减重而奋斗”。而现代化战斗机的“减重”除了设计合理外,更多的就要依靠新型的“复合材料”帮忙了。在首次公开的沈飞复合材料生产车间里,我们看到了2个战机重要部件:垂尾梁。通过铭牌介绍我们可以知道这2个部件的材质为“碳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而它的制造工艺为“真空袋-热压罐工艺”。
这两个部件的外表体积较大,如果使用传统的铝合金材质制造,这么大体积的重量肯定不是瘦弱的女记者可以抱起的。可是在换用“复合材料”制造后,同样大体积的零件就可以几乎用单手就轻松提起,抱着也毫不吃力,给人的感觉就是在抱着一根普通PVC水管一般。而这种使用“碳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制造的较大零件,重量只有使用铝合金制造的零部件60%左右,却可以具有与其相当或超越的强度与韧性。可想而知如果一架战机能够尽可能多地使用复合材料制造,那么它的减重结果将会异常惊人。
可以说,通过军事频道的这期节目,我们不但了解到了关于歼-20的一些制造内幕,还通过对沈飞复合材料制造车间的探访得知了我国在复合材料领域取得的一些成绩和应用。相信这些展示我国航空工业成就的片段,除了可以让外军清楚认识到我们强大的军工科研实力外;还可以更加理智地认清“成飞”和“沈飞”对我国国防事业做出的巨大贡献。
来源:新浪新闻 每点新防务
点击图片查看详情